2020年常州大学“十件大事”评选结果揭晓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1-23浏览次数:3073

2021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之年,也是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0年,学校坚持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学校同心协力抗击疫情,民心信心进一步凝聚;学校持续深化内涵建设,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学校更加注重内部治理,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了全面展示学校2020年取得的办学特色和成果,激发全校师生员工投身改革创新的热情和干劲,汲取未来发展的智慧与力量,学校开展了“2020年十件大事”评选活动。根据校园网主页、学校官方微信投票情况,综合专家意见,“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疫情防控彰显新担当”“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等事件入选我校“2020年十件大事”。


一、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江苏省2019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中荣获第一等次。省委第四巡视组来校开展巡视。召开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开展校二届党委第三轮巡察工作。实施党建“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工程,完成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和20个二级党组织委员补选工作。成立常州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联盟,开办“传承红色基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举行第二届“红色五月 铸魂育人”等系列活动,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常州大学学习强国号正式上线,学校连续七年获评“江苏教育新闻舆论工作表扬单位”,连续六年获评“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先进集体”,获批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1个党支部获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人获评“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个项目入选常州市党员教育“3211工程”。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民进常大支部荣获民进全省组织建设先进基层组织称号。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发校党委书记陈群党建署名文章。



二、疫情防控彰显新担当

学校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严肃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求,全校师生零感染、零疑似、零确诊。教职员工捐款捐物,18位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多名教师加入“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为“逆行者”的孩子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组建返乡大学生青年突击队,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常州大学志愿者小分队积极身助农保供工作中,全力保障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统筹抓好线上线下教学,开设线上课程2357门次,学生返校率、复课率达100%。开通疫情困难救助“绿色通道”,开启线上就业招聘,开放毕业生就业网签功能,提供考研资料代寄服务。深入开展“战‘疫’有我,青春常在”居家青少年守护计划,开展“第二届马克思日——马克思主义防疫观”活动,举办“弘扬抗疫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道德讲堂与战“疫”云演讲,推出原创常大版《武汉加油》抗疫歌曲,5位同学获评“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



三、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在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50位,较2019年提升6位。教师学术水平获得A等,排名全国高校第71位,位列省内高校第16位,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比2012年提升148位,教师学术水平连续5年保持全国高校百强行列。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教育厅要求,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招生计划数较去年增加1649人,在校生规模较去年增加2440人。研究生招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硕士生招生人数1373人,较去年增长46%。博士生招生人数27人,较去年增长50%。



四、教育改革持续深化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获批全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点。制定出台《常州大学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深入实施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明确课时要求,设立劳动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倡导勤俭节约教育。获2020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最佳传播作品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8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2020年公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全国第115名,较上一轮(2014-2018年)提升了26名。获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5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18人。持续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获批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计划208项,比2019年增加60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15篇,获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获江苏省研究生教改成果优秀奖2项。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五、“双创”教育成果丰硕

我校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实现金奖“四连冠”,并首次捧得优胜杯。获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获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3项、银奖5项,获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金色蜀姜——姜黄技术创新助力犍为产业脱贫攻坚》荣获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该项目团队共计对接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实现人均增收达2500元。



六、科研成果亮点纷呈

全年获批国家基金59项。自科基金28项,其中面上项目15项,青年基金13项。社科基金31项,并首度获批重大项目,年度立项数位列江苏省第3位,全国第37位。获批教育部、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1项。获批省重大研发计划2项,省发改委项目1项。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创造学会二等奖1项,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71件、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件,发表科技类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论文700余篇。首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学校在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高级别成果奖的突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七、学科建设稳中提质

在最新的ESI学科排名中,学校位列内地高校第137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ESI排名稳步前移,其中化学学科位列全球前5‰。学校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全国第129位,较2019年上升了39位;江苏省内排名第18位,较2019年上升了2位,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化学3个学科入围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法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8个学科入围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



八、校地合作共振共赢

实现省教育厅、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常州大学。与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生物交叉实验室。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常州大学西太湖碳材料研究院和常州西太湖医学工程高等研究院。成立张太雷干部学院、常州市社会治理学院、常州大学机关事务研究院。举办江苏省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高级研修班、常州市军转干部进高校等培训班40期。



九、海外交流合作量增质优

与德国亚琛工业国际学院、立陶宛维尔纽斯格迪米纳斯技术大学、俄罗斯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等8所境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与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合作举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建设项目”。组织参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留学生教育稳步发展,学历层次更加优化,招收录取来自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等29个国家的留学生210人,学历留学生中研究生占比由6.6%提升至12.1%。开设老挝公共事业管理中文班1个。积极参加苏英联盟、中加联盟,参与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共建德国弗劳恩霍夫IOSB技术展示转化基地和常州大学联合实验室。成立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孔院孔课学生规模快速增长,影响力持续提升。



十、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

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开通学生自助缴费平台、网上报销签批系统,投放报销投递机,解决师生排队缴费、报销难问题。后勤服务中心获评“中国教育后勤协会高校餐饮工作先进集体”,自主开发智能配餐系统“云餐厅”上线运行,并配套安装智能取餐柜,解决科教城东区师生员工就餐难问题。持续推进高校膳食健康研究,出版“常大食刻”书籍。科教城校区体育馆北门机动车开放通行,图书馆增设24小时阅读室,西太湖校区第二餐厅投入使用,开通免费校园巴士,师生学习生活、出行更加便捷。教职工体检套餐项目实现优化和扩项。组织开展技能竞赛、趣味运动会、消防运动会、慰问关怀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工会服务师生能力不断提高。离退干部的相关待遇得到切实保障。